一、课程成果
山西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公布2021年山西省一流课程立项名单的通知》,省教育厅对各校申报的一流课程进行了评审,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创新思维与创业训练》被立项认定为山西省一流课程。
二、课程概述
创新是外化于内的个人素质提升,创业是内臻于外的个人价值体现,站在创业的风口,只有创新型人才能飞的更高更远。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高校作为社会培养高精尖人才的摇篮,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课程团队精心打造了《创新思维与创业训练》社会实践课程。该课程是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主干必修课,其教学目标设置为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具备创新思维、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该课程与创业基础课程、创业专业课程、专业创业课程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学校“立体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主线,与专业创新社团、竞赛活动、创客集市、孵化平台等有机融合,围绕山西转型综改发展需求,致力于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扎根山西大地。
三、课程团队介绍
李俊晓,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教学科研部部长,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常务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高校教育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和教育心理等。曾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主持或参与省级课题10项;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6篇,其中2篇核心期刊收录。主持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训练》获批认定为山西省一流课程。出版教材2部;授权专利4项;指导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铜奖3项,省级金6项,银奖11项。在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连续两年被山西省教育厅授予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21年度“创响山西”十大创新创业人物。
牛鑫,女,中国艺术研究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讲师,山西省创业培训讲师。自任教以来,参与省级教改课题2项,两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21年参与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训练》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首席指导第二届中华职教创新创业大赛省一等奖、国赛银奖;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一等奖3次,二等奖5次,铜奖1次,三等奖10次,优秀奖10次。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达18项。
王星星,女,1986年4月,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教学管理第一线8年,具有丰富的教学改革及管理经验。现担任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办公室负责人,高级创业指导师。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参与省级教改课题1项,主持校级课题1项;参与申报《创新思维与创业训练》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在校内及省级期刊发表论文5篇;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华职教社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多项奖励,2021年在山西省中华职教社创新创业大赛中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白龙杰,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副院长,“1+1”实验班班主任,主讲《大学生创业基础》、《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训练》等课程,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5项,辅导学生团队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家级铜奖3 项,省级金奖19项,银奖29项,铜奖96项。中华职教社创新创业大赛第二、三、四、五届山西省比赛应用型本科组中均为第一。荣获国家奖项4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金奖4项,银奖3项,铜奖5项。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活动周上指导学生袁雅倩学生被评选为十大创新创业人物。指导宋达、王强、吕玉帆同学项目分别荣获最具投资价值产品奖3项,指导学生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2018年,2020年分别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2019年荣获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20年荣获山西民办教育年度人物,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创新思维与创业训练》省级一流课程认定课程。
刘彩霞,刘彩霞,女,1975年6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讲师。先后在图书馆、党委工作部、教学科研部、评建办、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工作19年,具有多岗位工作及管理经验、多年的自主创业经历和学生社团管理经验,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称号。现担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教学评估科科长,近三年先后承担公共选修课《古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思维与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务:办公软件点点通》教学任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参与申报《创新思维与创业训练》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
三、教学设计思路
课程遵循“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建设理念,将教学内容分为9个模块,20个知识点,7次实践课程,着力解决为什么要学习创业,能不能学习创业和怎样进行创业的问题。使学生适应今后的职业发展或创业发展的需求。
其中,理论课程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线上教学资料库、创新创业影像库、创新创业经典栏目库,使学生汲取创业知识;通过创新创业案例库、优秀项目库,使学生点燃创业激情;通过线下创新思维方法训练,使学生提升创新能力。
实践课程以实践基地学习为主阵地,通过实地参观、访谈交流、创业沙龙、项目路演、赛事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练中创、创中优”。
课程思政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为载体,传承山西红色基因,投身乡村振兴,在艰苦奋斗中锤炼创业精神。
四、解决的重点问题
1.如何实现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无缝衔接
当前绝大部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在学校“围栏”之内开展的,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动手能力的高低,无法进行全面衡量,所以本课程设置的目的之一就是将校门打开,将社会资源引进来,实现校企共同育人的新路径。
2.如何让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学有机融合
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高涨、意愿强烈,但存在着价值观偏离、抗压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等问题,而这些思想和意识上的短板,需以课程思政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如何加强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竞赛相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运用好创新创业竞赛资源,课程团队构建了“国赛、省赛、校赛、院赛”四级竞赛平台,并将赛事主要事项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开拓出竞赛引领下的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五、课程思政实施
教学过程贯穿思政内容,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的优秀品质、知识能力、综合素养。在案例讲授、课程内容的组织传达、创新创业的实践锻炼中,潜移默化地施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影响,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观。
六、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一)课程评价
总结五轮的课程教学,成效较为理想,学生课堂参与度大幅提升,学习目的性更强,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都有明显提升。课程连续五次被学生评为“优秀”等级。
学生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表现优秀,其中,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赛铜奖3项,省赛金奖10项,银奖19项,铜奖43项;在全国“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活动中,“智能老人床”“轻松购智能车”等项目荣获最具投资价值产品奖。在中华职教社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赛应用型本科组一等奖2项(全国排名分别为第二名和第三名),实现了山西省金奖零的突破。学生申请专利20项,软著7项,全方位助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学校精准培育红色项目25项,其中“‘简茧’智能摘茧机”“霖宝——带领家乡人致富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利民远志抽芯机-致力于乡村的脱贫致富”等成为助力家乡发展的好项目,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团队教学成果丰硕,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创新创业类省级教改课题1项省级一流课程认定一项,校级校企合作课程一项。发表创新创业类论文多篇。
(二)改革成效
1.优化了实践教学内容
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课程团队反复修改课程大纲,强化了实践部分的教学内容,实践形式丰富多样,如走访、调研、观察、情景模拟、案例讨论、游戏活动等,且各项技能训练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2.创新了教学方式
为培养学生“敢闯会创”的创业本领,学校与企业携手,变革传统创新教学方法,以“导(引用真案例)——学(传授真知识)——做(创设真场景)——练(搭建真课堂)——创(教会真本领)”为脉络,提出“五真”教学法,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团队协作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项目引领与行动学习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法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练中创、创中优”。
3.构建了“赛教”融合的培养模式
将授课内容与比赛内容相结合、授课资源与竞赛资源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将碎片化的赛项资源分解为若干教学项目,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建”之目的。
七、下阶段建设计划
(一)2022年4月上旬,继续优化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元素多角度融入课程模块,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
(二)2022年4月-6月,充分发挥“三创”教研室作用,加强教师团队研讨,保持课程的前瞻性。
(三)2022年7月,继续提升过程考核所占比例,加大实践环节分值占比,细化平时成绩给定标准,最终实现通过考核大幅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目的。
(四)2022年7月,以“互联网+”大赛为龙头,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在稳固以往成绩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五)2022年7-8月,不断更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库,满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资源共享和相互交流平台。
(六)到2022年底,联络至少两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确定至少两名长期企业创业导师,积极开展“三创”大讲堂、“三创”沙龙活动。
(七)2022年底,完成“三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组建校内+校外导师团队,申报校级课题1个,积极申报省级课题。
编辑|陈鑫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