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中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了许多传统技艺、习俗和文化形式。我认为非遗是我们民族独有的宝贵财富,具有着无穷的魅力和价值。它不仅记录着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更重要的是传承着我们的文化基因。
对于青年来说,非遗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去了解、学习和传承非遗,使其能够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这不仅是对我们文化传统的继承,更是对我们自身文化认同的一种肯定和追求。接下来有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郭未帅为您带来”晋北鼓吹“。
晋北鼓吹
晋北鼓吹——《五台八大套》是最早流行于五台、传承发展于五台的著名民间音乐,是与西安鼓乐、组成的音乐、北京智化寺音乐齐名的中国古代音乐经典,是全国影响较大的传统器乐套曲代表。
《五台八大套》是一部十分完整的大型器乐套曲,由《青天歌套》《傍妆台套》《推碌碛套》《十二层楼套》《箴言套》《大骂渔郎套》《鹅郎套》《劝进杯套》八部大型套曲组成,共包含57个基本曲牌,多用于红白事宴,庙会节日,佛教礼仪、消遣自娱等场合。表现形式是以班社为组织形式,班主由技艺好、名声大、能力强的人担任。演奏形式有坐乐和行乐,人员可多可少,一般4-5人,多时可达10以上。传承方式有三种,一是以师带徒,心传口授;二是课堂教学,集中传习;三是凭个人爱好,自学成材,消闲娱乐。
2019年晋北鼓吹——《五台八大套》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晋北鼓乐主要流行于在山西北部五台、定襄、原平、忻县、静乐一带的吹打乐。据史料记载,秦末时有一班壹者为逃避兵乱,移居娄烦(今山西西北静乐县内),以放牧为生,成为富豪,“出入游猎,旌期鼓吹,以财雄边。”(见《万姓统谱》及《人名大辞典》)今日之晋北鼓乐是否为两千多年前的遗音已实难考查,但鼓吹乐早在秦汉时已在晋西、北地区流行,可见其历史相当久远。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或“南嗳”;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或“吹鞭”,较大的一种则称“大笼”或“大海笛”;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苏尔奈”;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音响洪大,音色高亢明亮,是吹打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在古代除吹奏军乐外还用于衙门鼓吹及戏曲、歌舞等的伴奏,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则多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晋北鼓吹集庙堂音乐的宁静恬淡、关塞精神的雄浑激越、游牧艺术的奔放高亢、农耕文明的和谐浑厚于一体,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与山西地域文化的结晶。
编辑 | 康佳鑫